作者:零壹 徐小怪

专访《济公之降龙降世》刘志江&张挺:以少年英雄的姿态,再探国漫路

“以前大家看动画更注重特效场面,现在更看重情感表达,特别是经历过2020年新冠疫情之后,对亲情和家庭关系更加重视,这也是创作《济公之降龙降世》的出发点。影片以夸张化的手法表现了少年李修缘和家人之间的互动和矛盾,希望能够借助这层关系,打动更多年龄层的观众,与大家产生情感勾连。”

——《济公之降龙降世》制片人刘志江

心念所致,砥砺前行。

2015年暑期,一部《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以下简称:《大圣归来》)以近10亿的票房,颠覆了大众对国产动画电影的印象,它让人们看到了国漫的发展前景,开启了国漫电影的崛起之路。作为促成这一票房奇迹的幕后推手,影片的制片人刘志江在这之后,决定持续深耕国漫电影领域。

时隔六年,他带着投资并自制自导的全新国漫电影《济公之降龙降世》(以下简称:《济公》)归来。影片已于7月16日公映,讲述了由降龙罗汉转世的少年李修缘在历经人间的苦难后,再次悟道重获金身,天降大任肩负起拯救苍生使命的故事。

专访《济公之降龙降世》刘志江&张挺:以少年英雄的姿态,再探国漫路

与《大圣归来》一样,《济公》同样择选自中国的传统故事。对此,刘志江坦言,他想借传统IP的影响力,去打造中国人自己的英雄系列。

日前,烹小鲜(pengxx01)对刘志江及影片的编剧张挺进行了专访,两个人分享了《济公》的幕后创作故事,以及对国漫产业的观察与期许。

专访《济公之降龙降世》刘志江&张挺:以少年英雄的姿态,再探国漫路

制片人&导演 刘志江

专访《济公之降龙降世》刘志江&张挺:以少年英雄的姿态,再探国漫路

编剧 张挺

少年济公「成长史」,填补空白故事语境

《济公》的创作初衷,与刘志江的故乡情息息相关。他的老家在浙江东阳,同省天台县的国清寺,那里的国清寺是济公的出家地。所以刘志江一直有个想法:将济公的故事搬上大银幕。并且缘于这部影片,他带领团队在天台县考察了一个月左右,采风勘景,搜集素材。

然而,关于《济公》的影视作品过往非常多,新作品若想获得热度和影响力,必须在内容和形式上创新。加之团队有了制作《大圣归来》的经验,刘志江决定拍摄动画版的《济公》,并且将主角的形象定为少年。

这样一方面填补了同类故事的空白语境,讲述了济公成长的经历;另一方面,济公在人间游历的传说,创作范围广大,容易引发观众共鸣。

专访《济公之降龙降世》刘志江&张挺:以少年英雄的姿态,再探国漫路

随后,围绕着主线叙事结构,张挺进一步丰富了济公的经历和人物关系。第一,他给予了少年济公“好心办坏事”“不断被误解”的设定,增加了故事的戏剧矛盾;第二,按照普通人的生长环境,为其设置了父母、师长和小伙伴等身边角色,使之人物关系更有看点。

这其中,影片着重刻画了父子情,通过“父替子行”的桥段,突显出父爱的伟大。同时渲染出好的家庭教育对子女的重要性——先有小爱,才有大爱。从为娘治病到拯救苍生,济公的责任与任务愈来愈大。

专访《济公之降龙降世》刘志江&张挺:以少年英雄的姿态,再探国漫路

核心框架搭建而成之后,影片正式进入剧本的创作阶段,这为张挺带来了新挑战。毕竟,真人影视作品和动画的剧作方式存在巨大差异。在其看来,动画片是要在一个度里进行夸张,编剧的想象力不能设限,如果让后期人员完全按照剧本创作,这样动画片独有的想象力就会被削弱。

他以经典的《猫和老鼠》举例:“比如说一个追、一个跑,这是常用的场面。《猫和老鼠》里3/4都是这样的情节。这明显不能用传统的剧作手法去写。《济公》也一样,为了满足动画特有的趣味性,很多搞笑情节都是编剧细心打磨出来的。如果编剧的想象力无法腾飞,那么观众看不到一个充满新奇的世界,那就缺失了动画的魅力。”

专访《济公之降龙降世》刘志江&张挺:以少年英雄的姿态,再探国漫路

IP开发是「双刃剑」

产量动能仍需「补给」

近些年,国漫电影有个明显的现象,即注重IP开发。体现于故事情节,神话传说类的公共IP是最大的素材宝库。无论是《济公》还是《大圣归来》,亦或是其他头部作品,均取材于此,只是在改编上,会融入当下的主流价值观以及符合现代人思维的人物属性。由此,如何在保持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进行IP创新,是现今国漫电影最大的创作障碍。

关于这点,刘志江表示:“从传统文化中把当代价值提炼出来,这是最难的。否则写出来的人物就是高高在上的神仙,不接地气,与普通人无关联感,观众很难与之共鸣。所以电影《济公》侧重描绘他在人间成长的时光,着重笔墨渲染亲情线,这种更生活化的情节与矛盾关照现实,容易加强观众的认同感。”

专访《济公之降龙降世》刘志江&张挺:以少年英雄的姿态,再探国漫路

当然,过渡依赖传统IP也会产生一个问题,这会间接促使创作者对原创故事缺乏热情,导致市场内容高度同质化,对行业的长远发展存在一定弊端。

体现于IP衍生,国漫电影是更适合做IP开发的内容。由于国漫形象鲜明可爱,较之真人电影,标签感更明显。因此,联名产品、同名漫画、玩偶手办等IP衍生品更有市场。不过,对比海外的同类产业链,国内的相关领域还处在起步阶段。若想进一步提升,还需要作品数量、质量、创作能力和制造工业的同步前进。

就此,张挺认为,基于行业创作者的深耕与探索,国漫电影在近些年大幅踏步,技术持续进步,制作越发精良。但是尽管这样,产业还是需要加快发展。仅拿作品数量来说,一年三到四部大体量的作品,对少儿市场来说都不够,更不要说成年观众市场。

专访《济公之降龙降世》刘志江&张挺:以少年英雄的姿态,再探国漫路

另外,人才紧缺也是一个大问题。在张挺看来,因为动漫创作是一个长期过程,很多优秀的人才都会在期间跳槽,这不利于一部作品的完整性。而且很多国漫电影的剧本都是技术人才在创作,缺少专业的国漫编剧。动画内容的假定性很大,需要专业培养。

刘志江也表示,一部国漫电影从立项到公映,需要几年的时间,这对人才的稳定性确实有高需求,但是短时间内,难以解决此问题。

由此看来,国漫产业仍需加大人才动能的补给,才能更有效地完善和提升作品优质量产的标准化水平,与其他行业联动,形成“国漫+”产业链,为IP创造更多的衍生价值。

结 语

由《大圣归来》到《济公》,六年间,国漫电影产业无疑在稳步前行。于市场端,票房呈级数飞增,而于制作端,视听呈现愈发精良。只是在最核心的故事端,创作者还需要进一步探索。从《济公》的票房表现和主创的采访看,尽管针对合家欢型的家庭向观众是一类选择,但是可能深耕垂类观众的效果会更好。

-End-

专访《济公之降龙降世》刘志江&张挺:以少年英雄的姿态,再探国漫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