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士兵突击》诞生的故事——
2004的夏天,康洪雷的几位朋友约他去,西山下的北京军区大院内看话剧《爱尔纳突击》。
灯灭,幕启,像是被子弹击中一样瘫坐在那里,眼泪奔涌而出,那天晚上到底演了什么,康洪雷不记得了,只记得满台的斗志昂扬的士兵。
灯亮,人散。康洪雷走上舞台,与演员拥抱,他看到了不舍的泪水和不屈的顽强,决定把苍凉而遒劲的军人悲歌用电视剧表现出来。
第二天,康洪雷联系朋友问话剧的作者是谁,朋友告诉他,话剧的作者叫兰晓龙,给了电话,康洪雷打了过去,电话通了,表面了自己的来意。
他想把话剧改成电视剧,想征得兰晓龙的同意,康洪雷的电话说了很长时间,兰晓龙一直没有说话,停顿半天后说:“电视剧剧本早就写完了。”
兰晓龙在话剧《爱尔纳突击》和小说《士兵》 为基础,早已创作了电视剧《士兵突击》。但是这个剧本放了好长时间,没有人投拍。
康洪雷问:“那能让我来拍吗?”兰晓龙思考后答应了。接下来的工作就是筹备,但是康洪雷的筹备工作遇到了一个巨大的困境:《亮剑》火了。
2005年,李幼斌主演的《亮剑》火遍了中国大江南北,各大卫视轮番播放。
整个中国影视市场见风向,都在模仿“亮剑”,写剧本拍电视剧。纵使康洪雷拍了《激情燃烧的岁月》成名,但也还是拉不到投资。
因为《士兵突击》是现代军旅剧,拉不到投资,没有大资本商敢投。康洪雷没办法,只要靠着厚脸皮,托人找关系,自己奔前跑后,找投资,找演员,找场地,人走人来,起起伏伏。
2006年,八一电影制片厂牵头,华谊兄弟,成都军区联合制作,兰晓龙编剧,康洪雷执导的《士兵突击》在集结了王宝强,张译,张国强,陈思诚等青年演员后,在云南开机了。
一年的筹备,让《士兵突击》不到半年时间就顺利完成了拍摄,后期制作,送审等工作。
原来康洪雷当导演的时候,兰晓龙的期待值是60分,但是拍完之后,超过了100分。
2006年12月24日《士兵突击》首播。有争议,随着剧集发酵,火了,各大卫视轮番播放。
李云龙(李幼斌饰)和许三多(王宝强饰)一起成为了国民现象级超级明星。
那两年,《士兵突击》宣扬的“ 不抛弃,不放弃”和《亮剑》宣扬的“亮剑精神”也成为了流行语,高度频繁地出现在新闻媒体上。
十五年后,回顾往昔,我们发现《亮剑》和《士兵突击》是与社会的脉搏和人民的期 待 同频共振,即便到今天仍然有着他们“余震”的影响力。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这两部优秀的作品,重振了我们被隐藏的民族精神。
一方面,在《士兵突击》里:人人都梦想成为“英雄”的年代,许三多的成功提供了一个,
虽老套但却是恒古不变的真理:“不抛弃,不放弃”,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坚持。
一方面,在《亮剑》里:李云龙的事迹告诉我们,“狭路相逢,勇者胜”。
即便对方是天下第一,也要亮出自己的宝剑,倒在对手的剑下,也虽败犹荣,这就是亮剑精神。
这些年《亮剑》和《士兵突击》到底谁的影响力更大?粉丝们吵得喋喋不休。
豆瓣上的小文青和知识分子们也吵不出个所以然,两部剧集都是9.4分,都很优秀。
我们很难比较,因为《亮剑》和《士兵突击》的成功之处是不同的,他们是两种英雄类型。
李云龙是打仗的英雄,许三多是准备打仗的英雄。他们是有不同的,综合对比来看,云哥觉得两部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第一是创作主题不同。
我先说结论:《亮剑》思想性远高于《士兵突击》但《亮剑》表现力不足。
《士兵突击》是以一种寓言的方式,给那会时代变革下的社会焦虑带来一丝安抚,它告诉观众们,无论身处什么位置,都要有相应的压力,都有不利与被淘汰的可能性。
直面不利与淘汰的可能性,最好的办法不是逃避它,而是勇往直前,直面它,战胜它。
在电视剧版的《亮剑》中从头到尾就一件事:统一思想,准备打仗。
看起来不需要带脑子,因为看起来很爽很直接,它的内核和成功模型也通俗易懂。而《亮剑》的主题设计完全不同:看似是爽文的背后隐藏着亮剑精神。
许多人觉得《亮剑》就是打怪升级是个爽文,甚至被视为抗日神剧的鼻祖,错了。
在电视剧版的《亮剑》中从头到尾就一件事:统一思想,准备打仗。
李云龙撤职,孔杰卸任独立团,赵刚调离,在《亮剑》里凡是涉及到调任的,没有一个人是违抗命令的,在整个“亮剑”里是一个严谨、赏罚分明、军民一家亲的军队。
《亮剑》里并不缺乏残酷的真实性,电视剧里边,提到了西路军“晋西北老兵只活下下五分之一”,李云龙的独立团在1940年的大扫荡被只剩下300多人。
在《亮剑》里面最重要的就是:
这300多人,是如何坚挺发展到了1万多人的编制出来的?这是“红色主义”和“亮剑精神”的核心,也是为何我军能胜利的根本原因。
很遗憾的是剧组跳过了,因为没钱。《亮剑》这个剧组就800万成本,拍摄时间就3个月,剪辑混乱,制作粗糙,整个剧集都是冬天拍的,李幼斌自己甚至还出镜做了群众演员...
如果有钱的话,大特效和大场面的制作,绝对会把《亮剑》推上一个更高的台阶。
原著更加精彩:前期他的故事越精彩,越离经叛道,后期对比就越强烈。
它所质问的是:当革命者成为统治者,他们中的部分人成为特权阶层,革命该怎么进行?曾经的革命者,怎样面对这场新的革命?
都梁塑造了一个那样的李云龙,谁说不是因为,他在用这样的“英雄传记”在怀念那个英雄辈出的年代,所以剧情停在影像穿上将军服,是电视剧最好的结局。
无论是电视剧版还是原著版,《亮剑》的民族与家国思想性都是远高于《士兵突击》,受限于制作和成本方面,《亮剑》的表现力远不足《士兵突击》的真实与共鸣。
2,人物塑造不同。
同样先说结论:《亮剑》的人物塑造比《士兵突击》要更具有思想价值,但他不生动。
在《亮剑》里面,李云龙的那股匪气是真实的,但是他在绝对命令前的服从命令也是真实的,李云龙放今天肯定是个顶流网红。
放在战争年代,每个人都想成为李云龙,而不是木讷的许三多。为什么?因为许三多,像我们身边的朋友,像老一辈的父亲,像兄弟,也像我们自己。
许三多的身上有的不仅仅是当代军人的人生价值,他有的更多的是对于人生价值观的探讨。
记得前些年,总有人喜欢把许三多和《阿甘正传》里的阿甘做相提并论,言外之意,现在的电影公司在用一种“傻人有傻福”的成功逻辑来满足观众的白日梦想。
其实,这种评价只是看到了许三多成功的外表。许三多跟好莱坞大片里《幸福来敲门》遇见贵人,从推销员变成证劵人员的克里斯·加德纳不同,许三多跟遇见贵人的阿甘也不同。
许三多为什么能够成功,是因为他“好好活就是做有意义的事情”被分到六班管后勤,老兵打发时间的时候,他还在坚持训练...
许三多能遇见贵人,是因为他满屋子的锦旗奖状,袁朗喜欢许三多,是因为这明明是常演习,但是许三多的手被荆棘刮花也要抓到他。
凡是跟许三多的人待久了没有一个不被他影响的,而他能走到最后,一直都是在靠自己。
许三多身上有着没 被 成长 丢掉 的“纯粹”。
在老A选拔赛,成才放弃伍六一,许三多宁可输也要把他背走的时候,许三多是重情重义的。
战争中,任何人都放心地把自己的后背交给许三多这样的人。
因为他真诚,勇敢,无畏,聪明,坚韧,可靠,在他的身上有着我们所丢失的纯真。
李云龙不同,在原著中他变了。他们抢了他泰山师的总部,他缴了他们的枪,将心比心,他当然知道这是错的。
可是当李云龙仿佛看见被炮火覆盖下的城市的惨状,成千上万人的死亡,墙倒屋塌的建筑物,被炸断的高压输电线打着蓝色的火花,为了避免内战,他又觉得自己是对的。
他也不清楚到底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了。
文人笔下,可怕的轮回,
李云龙注定摔得粉身碎骨。
在思想启蒙价值上,李云龙的轮回性更具思考意义,许三多更具表现力与感染力
综上来看,《亮剑》的格局其实远比《士兵突击》要大得多,但是受限于拍摄时期的瑕疵和限制,《亮剑》在情绪上的感染力与共鸣远不足《士兵突击》...
当然虽有区别和差距,但并不妨碍这两部电视剧成为经典。人民群众喜欢的影视作品,才是好的影视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