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暑期档过去几年一向名副其实。
——火辣。
不信?
2017年夏,《战狼2》55亿。
2018年夏,《药神》30亿;《西红市首富》25亿。
2019年夏,《哪吒》47亿。
2020年夏,疫情来了,但《八佰》最终还是拿下31亿。
2021呢?
好像,似乎,可能。
救市大片,还得看最擅长“救市”的它
怒火·重案
香港电影、枪械、警匪、双雄……
看片前Sir就思绪乱缠。
兴奋,激动,这是一次盼了多久的重聚:谢霆锋,这个曾被张国荣刘德华钦点为“接班人”的演员,转身做厨子后7年首次回归纯港片;还是他和甄子丹两位动作片顶流时隔12年再次合作。
感慨,担忧,众所周知,《怒火》是陈木胜遗作。他将燃尽血液里香港导演最后一丝荣光?还是再次验证香港电影有心无力?
答案渐渐浮出水面。
真的爆了
猫眼开分9.5。
豆瓣开分7.7,昨天再涨至7.8。
暑期档至今最高分,华语院线片除春节档今年最高分,上一次香港电影拿到这样成绩是邱礼涛(《拆弹2》7.5)。
情怀分?感情分?
可能都有。
但看完片,Sir尽量刨去情绪,仍可以负责任说:
《怒火》的爆,不仅因它是一部质量上乘的港片。
更因它满屏溢出来的诚意与坚守
香港电影人,换一块银幕。
依然过火。
依然狂。
01
一部电影用多久能抓住观众?
陈木胜告诉你:十分钟。
《怒火》的第一层“火”,开场便燃至沸点。
警与匪,本是猫和鼠
警方周密部署,包围毒贩,准备瓮中捉鳖。
一声令下,冲。
进去才发现,这群贼好像跟情报里不一样?
身手凌厉,手段残暴,头戴诡异面具。
似乎,他们还预见了警察的包围。
成吨火力输出,瞬间碾压冲进来的警方小队。
前10分钟废弃货仓这段动作戏,堪称眼花缭乱:
灯亮,潜伏的短刃光速飞舞。
灯灭,眼前已躺倒一片。
谁还负隅顽抗?
机枪点射,击倒。
然后切换第一人称,肩扛式镜头——行刑般的补枪。
不是一枪。
而是瞄准头,摊着手,打完整梭子弹。
这程度,是警匪枪战?
不,是不顾立场与利益的火并,是虐杀。
这水平,这暴戾,是毒贩?
不,是专业的法外狂徒。
这帮人是谁?他们有什么背景?又是怎样得知警方部署?
10分钟,猫与鼠,身份互换。
10分钟,场面炸裂,悬疑布局完成。
——这便是港片的高效。
如此抓人的血腥,我们见过吗?
见过,17年前。
也是陈木胜的《新警察故事》。
不仅是自我致敬,这次火爆升级。
动作戏过后,故事主线开启:当晚因故缺席的重案组张崇邦(甄子丹 饰),赶到现场目睹惨况后,誓要报仇,亲手逮捕这班由昔日战友邱刚敖(谢霆锋 饰)带领的亡命徒。
游戏继续,节奏一点没缓下来。
怒火肉眼可见,随着故事深入层层加码。
双方怒火不仅烧向对方。
更烧向自己。
谢霆锋饰演的悍匪,有两个细节。
一个,对手下始终重复着的台词:
“谁要是出差错,老天爷都不给面子。”
另一个,他脸上的刀疤,类似“小丑”,暗示让他疯魔的往事。
所以你能看到
这帮悍匪杀人不眨眼,也不惜命,甚至,他们早就把求死当做最后的挑衅。
这哪是什么警匪游戏。
这就是“比谁更不要命”的兽性血战。
02
场面以外,《怒火》第二层火。
这团火,烧向对方,烧向自己,可最终烧向的。
是那高高在上的权与贵。
警察的动机当然好理解:不忿同僚惨死,怒火中烧,拼命追凶。
悍匪的愤怒来自哪?
电影其实早就引出真正的敌人。
张崇邦因故没有参加第一次行动,看起来是运气好。
实际呢?
他被打压了。
就因为他不愿同流合污,不愿讨好大富豪,不愿喝下那一口60万一斤的铁观音,却甩下200块转头离开权贵饭局。
某程度上,《怒火》双雄,并不对立。
——而更像是普通人的一体两面。
张崇邦坚持公平正义,坚决不低头,却被腐败官僚欺压,还面临开除警队的危机;而邱刚敖曾经也是张崇邦,但后来被高层蒙骗,背了黑锅,决定逆反一切。
这还是表面。
扒开电影种种细节,导演的讽刺才叫辛辣。
举个例子,打光。
更衣室里,被告席上,电影的打光始终是黑暗中留有一线光明,暗示邱刚敖在黑化与否的边缘。
然而正是张崇邦的证词,打碎所有希望。
再举个例子,倒放。
张崇邦开车前往邱刚敖当初误杀现场,下一幕,记忆倒放,他的车又倒退离开。
张崇邦多么希望,当年自己去晚一步,没有目睹兄弟杀人,就不用去法庭指证。
硬币两面,一面扔向光明,一面扔进炼狱。
这些“闲笔”,一幕幕都在深化导演的表达意志:
它尝试接近一群边缘的反派,寻找他们走向疯狂的深层原因。
——这是港片内在的锋利。
那些经典香港警匪片,为什么可以刻在我们脑子里,流传至今?
首先,当然因为满屏不节制的火药。
其次,还是它背后给平凡人的共鸣。
像一把关老爷的青龙偃月刀。
一侧是钝的,命运无常的捉弄,成为这些小人物的宿命,成为什么样的人,都由不得自己来选。
另一侧是锋利的,闪着海水盐味洗过的寒光,是被选择之后的选择,在各自的站位里又将灵魂深处的情绪在戏剧规定里发挥到极致。
香港动作片的“不解之谜”,被陈木胜用两个字一语中的:
怒火。
对于普世公义的渴望,才是小人物生而为人的精神支柱。
03
当然,《怒火》并不是全然无缺点。
一板一眼的叙事技巧和进展过快的故事节奏,挤压了刻画人物时,应该留存的细腻转变的空间。
但无论如何理性地去评价电影,绕不过去的,还是导演。
陈木胜。
他去世时,Sir写过一篇文章悼念。
如今《怒火》面世,Sir回想,这份悼念还是轻了。
——你越爱香港电影,就会对《怒火》越感性。
这是一部信息量庞大的电影,可这些信息量,不属于这个时代。
是导演满眼深情的回望
《怒火·重案》里藏着香港电影黄金年代的记忆碎片,甚至可以说是近年来致敬梗最多的一部“情书”,从演员选角开始,层层递进。
还不是门面的甄子丹谢霆锋。
而是配角们。
继续“奸”,继续“匪”的是他们:
辛格·哈提汗·比托,林国斌,卢惠光……
△ 上到下:《神探》《破坏之王》《a计划续集》
被“洗白”,体面起来的是他们:
郭峰、任达华、谭耀文、吕良伟……
△ 上到下:《创世纪》《黑社会》《野兽刑警》《跛豪》
一半沉沦,一半挤进上流。
借以选角,《怒火》这团火最终烧向所有人。
这些配角们,拉开电影以外的一幅真实群像:
光鲜过后,争斗过后,留给普通人的,只是“一念天堂,一念地狱”的随机宿命。
除了人,还有景。
你能看见满眼熟悉的“地标”
《追龙》里,“城寨”的人间魔窟,逼仄巷战;
《狗咬狗》般,绝境撕咬,窒息的纠缠;
《无间道》式的忧郁目光,寻找身份认同;
《喋血双雄》高潮处的血色玻璃,神圣教堂;
以及,标志性的“尖沙咀”大战……
除了梗,还有真实的泪。
一个幕后花絮:《怒火》拍摄期间,吴彦祖、冯德伦、李灿森从世界各地买机票在香港聚集,找到谢霆锋和陈木胜,劝说导演拍《特警新人类》续集。
结果?
谢霆锋同意了,陈木胜拒绝了:你们找其他人,我都累了。
事后才知道,陈木胜已经知道自己的病情,不能分心,就想扛着拍好《怒火》。
同样想法的还有成龙。
他想拍《新警察故事》续集,条件是只肯让陈木胜执导。
还有吴京。
采访中听到陈木胜导演的问题,一度情绪失控,中断采访。
还有谢霆锋、甄子丹。
还有还有……
好,打住。
Sir说这些,已经不是为悼念,缅怀。
反而,Sir诚挚敬佩陈木胜在遗作中所展现的清醒与务实。
这是独属于优秀香港电影人的特质。
满眼情怀,却不卖情怀。
一腔怒火,仍脚踏实地。
刘德华提到“无线五虎”,说自己是里面最不起眼的。
我们五个人完全不一样。
苗侨伟就是大侠,很有智慧。
黄日华就是那种很稳重。
汤镇业是比较帅,很精致,所有漂亮的角色都是他的。
梁朝伟是最年轻的,也是红得最早的。
《怒火》里,陈木胜也坚持了华仔式的拼劲。
你能看到,电影在狂轰滥炸接近2小时后,最后还是回归最苦、最痛、最硬桥硬马的单挑格斗。
枪拼掉了,就用刀。刀拼掉了,捡起什么用什么,用锤,用棍……
都拼掉了,用拳头。
而这种拼是会传染的。
武打戏如家常便饭的甄子丹。
拍完一个近身搏斗的镜头,原地瘫倒,重重喘息十几秒。
重回香港打戏的谢霆锋。
推倒一切,变回那个专注的毛头小子,在片场角落里练动作,反复摔,反复打,跳几层楼……
说到做到,“我这条命就交给他了”。
他们在拼什么?
不是拼生命“最后一刻”,而是拼职业的“每时每刻”。
拼一部真正的“作品”。
不是自我感动的“遗作”。
而是一部足以让观众起立鼓掌的香港电影。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吉尔莫的陀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