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伟
“我还挺希望可以回到21天之前,好想和你们再重新走一次”,孟子义哽咽着说道。
随着影展后的“告别”环节结束,节目《五十公里桃花坞》也迎来了收官。十期节目,见证了15位嘉宾在距离北京城区50公里外的「桃花坞」,经过21天的群居生活,建立起一个集艺术、人文于一体的现代社区。
相比于第一期时满屏的尴尬及网络上各种质疑的声音,和播出中期逐渐出现的对节目情节、人物的褒贬不一的讨论,最后一期节目的评论氛围充满了意犹未尽和对现实社交的思考,节目口碑显然已经实现了翻盘。
而节目中的15位嘉宾,也都有了各自的成长。我们可以看到张翰从沉默寡言到说话和笑容都变得越来越多的过程,也能感受到陈陈陈作为非艺人嘉宾,找到和大家更好的沟通方式之后的轻松。宋丹丹更是直言桃花坞共同生活的其他14个人改变了她,并且所有改变她、让她变得更好的动力都来源于他们。
从不理解到理解,从个人到集体,观众们作为一个大规模的线上“观察团”,由于节目带来的真实感和强烈共鸣,在观察嘉宾的同时,也不自觉将自己代入了桃花坞中他们的角色。“戏里戏外”的人都通过节目有了变化和更多思考,这也代表着此次社区实验取得了初步的成功。
虽然最后一期节目的开头字幕就打上了苏轼《临江仙》中的诗句:“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告诉大家人生是一场艰难的旅途,我们都是匆匆过客,不要为分离悲伤,要享受当下。但不管是嘉宾还是观众,心中都充满了不舍。
跟随15位嘉宾在每一集中的关系递进,从彼此陌生到完全打开心扉,和现实生活中并无二致的社交场景,让观众也融入到了他们的生活故事中,和他们一起感受着喜怒哀乐。
从某种意义上说,《五十公里桃花坞》已经不仅仅是一个节目,还是一场“行为艺术”,更有着社会意义,以及更多延伸价值。
01|节目本身即是一场贯穿始终的“行为艺术
早在2015年,腾讯视频就推出过一档同样是关于十五位陌生人群居生活的综艺《我们15个》,彼时的节目关注点还在于最基本的「生存」问题,可以视为是一次生存实验,素人嘉宾需要在相对原始的蛮荒环境中从头开始,建立一个理想的田园世界。
而现在的《五十公里桃花坞》,虽然沿用了「十五个人」这一构成社会形态所需的最小样本单位,但节目初衷却和前者完全不同。
桃花坞是一个「社区」,代表了节目组从最新的社会现实出发,对年轻人生活方式的细致观察,记录了十五个人从无到有构建的社交关系和生活方式,展现了一个理想社区建成的全过程,表达了对真实美好生活的追求。
从社会生存实验到社交观察实验,关照现实的《五十公里桃花坞》不单是实验的延续,更是实验的升级。
相比于《我们15个》,同样没有剧本的桃花坞多了一些可控性。“半成品式”的社区环境,给嘉宾们提供了生活和社交的最基本场景,但在固定的场景框架下,每个人又有着充分的自由。
无论是投入更多在“生活线”上,愿意花时间去做饭或是发呆;还是按照自己的喜好设计花坛、建立冥想屋,倾向于“事业线”的发展;亦或是在两线相交的必不可少的讨论社区生活及建设重要事项的会议参与上,都可以有自己的选择。没有固定任务牵引或限制的情况下,他们呈现出了生活的最真实状态。
而关于建设社区的形式,也因为嘉宾们的自由发挥而有了无限的创造力。对桃花坞的建设,并不局限于装修或是新盖一栋房子,也包括了新场景的建立。比如在第七期节目中,桃花坞就出现了一个新的业态:「桃花坞超载艺术展」,把社区的艺术感和整体审美都带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自由的生命活动,便是一种“行为艺术”,能在人与人、人与环境的交流中,给别人带来共鸣。所以从综艺形式看,桃花坞本质其实就是一场开放式的“行为艺术”。
十五个人用自己的身体和行为,在时间的延续中自由的表达出生活中的思考,呈现了社交场合的各种情况。
每位嘉宾性格迥异,大部分彼此并不熟识,一开始甚至不知道对方的名字。他们初来桃花坞,和第一次看节目的观众一样迷茫,对将要发生的剧情毫无所知,于是,观众便更容易的和他们站在了一起。
刚开始坐在长桌最远处拘谨的看别人发言的彭楚粤,像极了面对陌生状况手足无措的我们;善良细心的周也,又如身边总在热心关照我们的闪闪发光的一二好友,每个观众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生活的影子。
在社区中,不同代际的社交场景也准确击中了年轻人的共鸣神经,看到郭麒麟被问有没有恋爱时候的尴尬,仿佛就是自己过年时候被亲戚催婚的情景重现;而谁的周围,又没有一位像周杰一样热爱养生的长辈呢?
观众之所以能产生共鸣,是因为节目呈现出了最真实的社交场景。艺术作品照进现实的背后,是桃花坞节目对年轻群体生活方式和状态的关注。
02|立足现实,引发社会思考
“一边社恐,一边渴望社交”可以看作是当代年轻人的一种标志性的生活方式。
微博话题#社交恐惧症#、#交友#,均有数十万的讨论量。据此前一份《新独居时代报告》公布的数据称,预计到2030年我国独居人口数量最多或达2亿,独居率将超30%,其中20-39岁独居青年或可达4000-7000万人。
虽然新独居时代已在逐渐到来,但孤独的外壳下,藏着年轻人渴望社交的内心。他们希望发展自己的兴趣圈层,结交“同好”,于是聚集在追星、语音社交、视频社交、游戏社交等的各类app中,汲取温暖。据《2020陌生人社交行为报告》显示,参与调研的近九成网友表示,愿意和陌生人作朋友。
而本着鼓励年轻人从网络世界来到现实生活,进行“面对面社交”的创意,节目在构建理想社区,探寻温馨而有创造力的群居方式时,给年轻人提供了高质量、可进行有效社交的行为参考,并引发如何与别人、与社会相处的深入思考。
正如孟子义在最后一期的“告别发言”中说到的,“这个世界上的所有事情,只要存在过,就有痕迹”,在和别人相处的体验过程中,发生的任何事情都是有意义的。关注过程,不焦虑结果,便是节目中“烘焙屋”建立的过程中,输出给年轻观众的一种生活方式。
在“烘焙屋”筹备阶段,彭楚粤毫不掩饰的暴露出自己的焦虑,担心做不出好吃的食物,害怕其他人不满意。经过周也的陪伴和疏导,他也终于释然,做烘焙的意义并不在于是否可以做出米其林大餐,而是享受和朋友在一起边烹饪边聊天的乐趣。
节目有意避免引导观众情感焦虑的趋势,放大了积极的生活理念,也让观众更加轻松。观众从彭楚粤和周也的交流中,感叹周也像天使一样,“太治愈了”。而能够治愈观众的节目,生命力也一定更强。
享受体验和参与的过程,显然比得出一个明确的结论更生动、更有生命力。比如陈陈陈带领大家围成一圈在院中集体午睡的这项行为艺术,第一次,所有人更像是旁观者,好奇和疑惑做这件事的目的及意义,想着如何快速结束,但到了最后一期,大家再一次在同样的地点集体午睡时,因为多日的相处产生了神奇的羁绊,再加上这次每个人都真心的参与和融入,大家有了完全不同的体验,甚至在行为艺术结束后主动留下互相交流感想。
如同汪苏泷“调侃”的那样,连“最不乖”的郭麒麟,这次都在艺术中“酣睡了”。从不理解到享受艺术,中间是「一个人」到「一群人」的过程,也是“一个人抵达,一群人出发”的节目立意的一次呈现。
而尤为可贵的是,走入群体后,每个人也依然保持了独立的自我。大家找到了最舒服的社交边界,给了彼此充分的尊重。在桃花坞,可以独处,给自己充分的思考和放空时间;可以沉浸在小圈子,相约结伴去拍视频或聚集在广播站;也可以投入到大集体,一起筹备时装秀、参加运动会。
李雪琴曾在节目中说过,“如果所有的事情都是大家一起做的话,就违背了一个社区的初衷。被迫参与一些看上去不孤独的集体活动,但是并没有缓解内心的孤独”。没有强行把15个人聚集,形成表面上的集体,而是通过群居生活实验的方式,真实还原了现代年轻人的社交和生活方式。似乎不按常理出牌,敢于“曝光”空气凝固的尴尬瞬间,也能捕捉嘉宾间悄然出现的和谐变化,而这也正是桃花坞节目的魅力所在。
看似”不太和谐“的类型不同的嘉宾,其实在社交中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功能性,随着节目的展开,慢慢在社区中发挥出自己的价值。这其中,有一开始就能以大家长的状态帮助维持秩序、推动节目进程的宋丹丹,也有在来桃花坞之前被经纪人特别交代不要“作”的孟子义,通过后来相处让大家看到了她率真开朗的热情性格,渐渐成为桃花坞的粘合剂,最终人人见面都想笑着喊一声“孟姐”。
当然,节目能带来的价值远不止当下在节目中看到的这些,而是有更多的延续。
03|多元价值延续:美好生活理念深入人心
「桃花坞」是一个有生命力的综艺IP,和节目中的艺人嘉宾、合作品牌互相赋能,让理想的生活、真实的人、高品质的品牌商品,以场景化的形式进入用户心智,并不断延续。
在这个过程中,桃花坞社区场景中出现的品牌商品,通过节目连接起了消费者,并大大缩短了两者之间的距离,于是,「桃花坞严选」的理念也由此诞生。
「桃花坞严选」的品牌,和综艺IP、节目中的艺人嘉宾相互作用,在打造理想社区和现代生活方式的过程中彼此赋能,不断提升品牌商品在消费者心中的好感度及信任度,最终,也将作用在实际的销量转化上。
大多数生活类的综艺,基本都是“用完即走”的模式,也就是说一个录制场景结束之后,观众便不会再跟这个场景产生任何关系。而桃花坞的独特生态,却可把结局延续,让综艺场景继续发挥价值。
桃花坞是理想社区的一个样本,有着多元的生活功能和人文价值。不仅仅是桃花坞中建设的新场景,如广播站、冥想屋等,嘉宾们一起打造的IP活动,也成为了一项项可复制的文化活动,让此后来的游客都可进行体验。比如在公开招募来的第一批外部“坞民”的体验中,大家就集体参与了十五个人在院中围成一圈睡午觉的行为艺术,相信这一独特IP也将成为之后的一个特色“打卡项目”。
除此之外,品牌的植入印象也会和桃花坞的场景捆绑保留下来。之后每个入住桃花坞的游客,一看到节目中出现过的装饰和家具,可能都会想到相应的植入品牌,并切实感受到品牌方打造品质生活的理念。
在物质层面,节目联合各个合作品牌,打造了一个温馨的家居环境;而在精神层面,节目也提供了真实温暖的群体关系构建的样本,以及美好生活的示范,创造出了富含情感的人文景观。
行业中观察一类人群、展示一种生活的同类综艺不在少数,但大多只关注在生活的一小部分。
《五十公里桃花坞》,却展现出了真实的生活全貌,包括了生活的各个方面,甚至在饭后“玩什么游戏”的问题上,都进行过多次讨论。
在这里,人和人产生联系,构建了一个群体关系。在展现美好生活的过程中,也输出了诸多让当代年轻人产生共鸣并能有所启发的观点。如周也的“我觉得「光芒」就是一定要乐观向上自信”,又如张翰说过的“真正能成为朋友的人,不需要示好”,这些富有现实意义的观点带给大众对于社交关系的思考,也再次证明了节目组立足现实,关注当代年轻群体生活状态的初衷。
“生离是这个世上第二浪漫的事情,因为离别之后每次相遇都是重逢,而重逢是这个世上第一浪漫的事情。”正如最后一期让大家“破防”的李雪琴式“金句”,离开桃花坞的伤感被再次相遇的期待所冲淡,成为节目后继续延伸的浪漫。
虽然《五十公里桃花坞》的节目已经结束了,但节目带给我们对美好生活的想象,还在继续进行。